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39篇
  免费   1011篇
  国内免费   424篇
耳鼻咽喉   41篇
儿科学   196篇
妇产科学   377篇
基础医学   369篇
口腔科学   73篇
临床医学   4490篇
内科学   1751篇
皮肤病学   79篇
神经病学   311篇
特种医学   648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404篇
综合类   2032篇
预防医学   298篇
眼科学   163篇
药学   361篇
  4篇
中国医学   60篇
肿瘤学   414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314篇
  2022年   340篇
  2021年   479篇
  2020年   511篇
  2019年   566篇
  2018年   353篇
  2017年   371篇
  2016年   338篇
  2015年   382篇
  2014年   614篇
  2013年   600篇
  2012年   504篇
  2011年   726篇
  2010年   612篇
  2009年   538篇
  2008年   561篇
  2007年   610篇
  2006年   725篇
  2005年   598篇
  2004年   530篇
  2003年   494篇
  2002年   439篇
  2001年   372篇
  2000年   215篇
  1999年   191篇
  1998年   175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121篇
  1994年   96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4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经直肠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在药物流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直肠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在药物流产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5年1月-2006年2月在我院妇产科门诊行药物流产的患者65例,应用经直肠超声CDFI观测患者妊娠囊排出后当日其妊娠囊着床部位的彩色多普勒血流状态,并分为3类:Ⅰ类:妊娠囊着床部位无血流信号(16例);Ⅱ类:妊娠囊着床部位见星点状或短棒状血流信号(35例);Ⅲ类:妊娠囊着床部位见火球状血流信号(14例).于药物流产15 d后常规复查宫腔情况.结果 第15天复查发现Ⅰ、Ⅱ类血流显示者宫内未发现残留物;Ⅲ类血流显示者宫腔内均发现残留物并行清宫术,病理检查证实为底蜕膜组织,部分可见绒毛.结论Ⅰ、Ⅱ类血流显示者可动态观察,Ⅲ类血流显示者当日即可行清宫术.经直肠超声CDFI对于预测药物流产是否完全及其临床转归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判定经直肠超声检查前列腺增生(PH)的优势并分析各项参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进行PH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經廈墮(TAS)和经直肠(TRUS)两种超声检查,术中测量前列腺实际大小并结合病理诊断,比较并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不同。结果TRUS检出率为90.83%,高于TAS的7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US检查上下、前后及左右各径线的结果与术中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S检查上下、前后及左右各径线的结果与术中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与TPV .TZV .121存在相关性(P<0.05),其中TZH的相关性最明显(P<0.01)。结论TRUS比TAS对PH患者的检出率更高,测量结果更准确,能够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TRUS测定的特异參数与患者年龄的增长呈正相关,其中移行带指数(TZH)的相关性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3.
104.
105.
106.
107.
目的: 分析应用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vascular plaque quantification, VPQ)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可行性并观察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采用三维超声检查患者的双侧颈动脉, 对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采用VPQ测量颈动脉斑块的灰阶中位数(gray scale median, GSM)及其他血管参数。根据斑块的GSM, 分为低GSM组(GSM < 40)和高GSM组(GSM≥40),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斑块特征, 分析斑块的稳定性。根据患者是否服用他汀类药物, 将患者分为他汀组和非他汀组, 比较两组患者在3个月和2年时颈动脉斑块GSM及其他血管参数的变化。结果: 共入组120例患者, 其中男性79例, 女性41例, 平均年龄(65.39±9.11)岁。低GSM组31例, 高GSM组89例。低GSM组管腔的狭窄程度更重(面积狭窄率41.32%±21.37% vs. 29.79%±17.16%, P < 0.05)。低GSM组的标准化管壁指数(normalized wall index, NWI)显著大于高GSM组(0.61±0.14 vs.0.52±0.12, P < 0.01), 观察了77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 其中男51例, 女26例, 年龄(64.96±9.58)岁, 根据是否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n=56)和非他汀组(n=21)。与基线相比, 3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体积、面积、管腔狭窄度、GSM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年随访时, 他汀组的GSM增加[中位数10.00(2.00, 28.00)], 而非他汀组的GSM减低[中位数-7.00 (-11.00, 5.50)],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他汀组的颈动脉斑块体积无明显增加, 而非他汀组的斑块体积略增加, 但两组的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他汀组斑块体积增加[中位数0.00 (-30.00, 40.00) mm3, 非他汀组为30.00 (10.00, 70.00) mm3, P>0.05]。结论: 三维超声(three dimensional ultrasound, 3DUS)的VPQ可测量颈动脉斑块的GSM, 低GSM(GSM < 40)组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更重, 标准化管壁指数更高。VPQ观察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服用中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2年后斑块的灰阶中位数增加, 提示3DUS的VPQ技术可用来观察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索实验猪不同脊髓轴向张力条件下脊髓周围血流的变化。 方法 采用3头广西雄性白猪进行造模,应用术中超声测量猪脊髓原始状态、腰椎L3/4撑开5mm状态、L3/4短缩5mm状态下的脊髓横断面和矢状面的直径及脊髓M波振幅、脊髓周围血流的时间-强度曲线数据,并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数据比较。 结果 与猪脊髓原始状态相比,在撑开状态下猪脊髓被拉长,直径变小,脊髓搏动幅度降低,脊髓周围血流减慢,血流曲线上升幅度减缓,血流灌注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反,与猪脊髓原始状态相比,在短缩状态下猪脊髓直径变大,搏动幅度增加,脊髓周围血流曲线上升幅度增快,血流灌注量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猪脊髓张力变化与脊髓的搏动振幅和周围血流灌注量相关。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总结无名动脉(IA)极度狭窄/闭塞引起椎动脉系统及颈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特点,并进行鉴别诊断。 方法 分析2例IA极度狭窄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结果,以及其引起椎动脉系统及颈动脉系统窃血的频谱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报道。 结果 病例1患者男性,77岁,右上肢收缩压比对侧低51 mmHg,全麻术前行TCD检查提示IA极度狭窄/闭塞,并存在两条窃血通路:(1)基底动脉(BA)→右侧椎动脉(VA);(2)左侧大脑前动脉(ACA)→右侧ACA→右侧颈内动脉末端(TICA)→右侧颈总动脉(CCA)。颈动脉CTA示IA夹层形成并极度狭窄。病例2患者女性,76岁,右上肢收缩压比对侧低34 mmHg,TCD检查提示IA极度狭窄/闭塞,并存在两条窃血通路:(1)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2)左侧大脑前动脉(LACA)→右侧大脑前动脉(RACA)→右侧大脑中动脉(RMCA)。颈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提示IA闭塞。 结论 IA极度狭窄/闭塞会引起双侧脑血管压力不平衡而出现窃血现象,TCD能敏感地检测出窃血通路。当右侧颈总动脉(RCCA)出现低平圆钝频谱、窃血频谱或检测不到血流信号,且RVA出现窃血频谱时,要警惕IA极度狭窄/闭塞可能。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激光与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对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及超声造影评价。 方法 选取76例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超声引导下激光消融治疗)与对照组(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各38例,对比1个月完全消融率,评估治疗前、治疗后4周的甲胎蛋白(lpha-fetoprotein,AFP)、异常凝血酶原Ⅱ(abnormal prothrombin-Ⅱ,PIVKA-Ⅱ)、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CPC3),观察并发症情况(局部疼痛、腹腔出血、胆道出血、胆漏、腹腔感染),以及2年生存率、2年内无进展生存率及生存时间。 结果 观察组的1个月完全消融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AFP、PIVKA-Ⅱ、CPC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AFP、PIVKA-Ⅱ、CPC3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局部疼痛、腹腔出血、胆道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胆漏及腹腔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年生存率、2年内无进展生存率及生存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激光与射频消融均是治疗小肝癌的有效方法,但超声引导下激光消融治疗效果更理想,能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量和提高完全消融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